对骨折进行分类,是决定治疗方法,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环节。
1) 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
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的皮肤或黏膜完整,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者。
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,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者。如骨盆耻骨部骨折合并有膀胱或尿道破裂,尾骨骨折合并有直肠破裂,均为开放性骨折。
2) 根据骨折周围软组织和脏器损伤程度分类
单纯骨折 无并发神经、重要血管、肌腱或脏器损伤者。
复杂骨折 并发神经、重要血管、肌腱或脏器损伤者。
3) 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分类
不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,骨折处有成角、弯曲畸形,这种骨折多无移位,很象树枝被折断,故又称“青枝骨折”。
完全骨折 整个骨的连续性全部破坏,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,骨折段或者保持在原位,或者形成重叠、成角、旋转、分离、嵌插、凹陷等移位。
4)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类
横断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垂直。
斜形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的角度,或成锐角,或成钝角。
螺旋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状。
粉碎骨折 骨碎裂成三块以上,称粉碎骨折。骨折线呈“T”型或“Y”型时,又称“T”型或“Y”型骨折。
嵌插骨折 骨折端互相嵌入,多发生在长管状骨干骺端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。骨折后,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,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。
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受垂直压缩力而变形,如下胸椎、上腰椎、椎体呈楔形。
裂缝骨折 或称骨裂,骨折间隙呈裂缝或线状,骨折片无移位,形似瓷器上的裂纹,常见于颅骨、肩胛骨等处。
青枝骨折 多发生于儿童。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拉长、皱折或破裂,常有成角、弯曲畸形,有时成角不明显,但出现皮质皱折。
骨骺分离 发生在骨骺板部位,使骨骺与骨干分离,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,故骨骺分离亦属骨折之一种,常见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。
凹陷骨折 骨折片下陷,多发生于头颅骨、颜面骨。
5) 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分类
稳定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,如裂缝骨折、青枝骨折、无移位的完全骨折,一般骨干的横断骨折(股骨干横断骨折除外)、嵌插骨折、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等,均为稳定骨折。该类骨折治疗容易,效果好,容易愈合。
不稳定骨折 骨折端本身易移位,或复位后易发生再移位者,如斜形骨折、螺旋骨折、多段骨折、粉碎骨折或缺损骨折等,均为不稳定骨折。股骨干横断骨折,因其周围肌肉较丰厚,骨折整复较困难,整复后也难以保持对位,所以也算不稳定骨折。该类骨折处理较复杂,有的需要牵引,有的需要内固定,对缺损骨折需植骨才能愈合等。所以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比稳定骨折差。
6) 根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
新鲜骨折 骨折端的血肿尚未完全吸收、尚未形成纤维骨痂包裹者,称为新鲜骨折。一般伤后1—2周内(小儿除外)的骨干骨折属此类。对愈合较慢的股骨颈骨折、腕舟骨骨折,在伤后3—4周也属新鲜骨折。
陈旧骨折 骨折断端间已有纤维组织或骨痂包裹者称陈旧骨折,多为受伤2—3周以后的骨折,此类骨折复位较难,愈合缓慢。若时间过久,骨折可以畸形愈合、迟缓愈合或不愈合。
7) 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
外伤骨折 骨折前,骨质结构正常,纯属外力作用而产生骨折者。
病理骨折 因骨质本身的病变(如骨髓炎、骨结核、骨肿瘤等)而使骨质疏松、破坏变脆,在正常活动下或受到轻微的外力作用,就可发生骨折。这种骨折需要双重治疗,骨折需要治疗,引起骨折的疾病也需要治疗。